生活中,很多家長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在學校的時候,很活潑,上課和做作業(yè)也很認真,但回到家里狀態(tài)就變了,整天只知道玩游戲,家長說也不聽,提的多了,甚至回合家長頂嘴,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
其實這樣的“兩面派”在生活中并不少見,為什么孩子會變成這樣呢?
首先,社會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“群體動力學”,由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,主要觀點是,個體的行為是由個性特征和環(huán)境相互作用的結果,簡單點說就是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的意思。
在學校里,主要的目的是學習,班級里的學習氛圍濃厚。通常來說,孩子的虛榮心都很強,如果周圍出現(xiàn)比他成績好的同學,就會激發(fā)他的好勝心,就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。
而在家里面,通常沒有那么濃的學習氛圍,甚至有時候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。
另外,在學校里,有嚴格的管理制度,學習和休息的時間明確,老師也會督促學生學習。但是在家中,可能就沒有那么嚴格的制度了,比如寫作業(yè)過預定時間,家長較多也只會責罵兩句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會覺得在家里沒有什么危機感的。
結論就是,孩子在“學校環(huán)境”中受到影響,這種影響可能是身邊的同學,從而讓自己產生了積極主動的行為,這種行為受到了老師的肯定,更讓他樂于在學習里多多“表現(xiàn)”。
但是一回到家里,孩子脫離了同學和老師的影響,缺少自我管理和規(guī)劃的能力,自然就沒有什么行動力了。
那么問題來了,怎樣讓孩子在學校和家里“表里如一”呢?
孩子會“判若兩人”的較主要原因是覺得家里比學校,沒有束縛。父母在家里可以為孩子營造學習的氛圍。比如,下班回家和孩子一起看書,孩子做作業(yè)的時候,父母不要玩手機,可以在旁邊輔導,或者拿起自己喜歡的讀物看一看。
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加強孩子的時間觀念。比如事先安排好學習計劃,如果按時完成就給予獎勵,如果沒有完成應該采取相應的懲罰。對于孩子來說,是很難有“自律”這個概念的,更不清楚如何為自己安排,所以培養(yǎng)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有需要的。
除此以外,讓孩子找到學習動力也是很有需要的。對孩子來說,大部分的學習動力來自于成就感,同一個班級里,成績好的孩子會比成績差的孩子更有自信。只有孩子愿意主動學習,成績才會進步,例如經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孩子會更愿意學習。
所以父母在督促孩子學習的同時,也應該適當?shù)谋頁P孩子,滿足孩子的虛榮心,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快的進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