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古代的文人大都以報國報民為己任,恁著那一口清傲崇高的氣息死命讀書。陶淵明自然也是為了終身理想而奮起拼搏的人。魯迅先生曾說過,“陶潛正因為并非‘渾身是‘靜穆’,所以他偉大”。
梁啟評價陶淵明時曾經(jīng)說,“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,常常對著他笑”。確如其言,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,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。連較平凡的農(nóng)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。
陶淵明的不朽詩篇,陶淵明的偉大人品,影響了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蘇東坡、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(chuàng)作。為中國文學(xué)的發(fā)展和繁榮,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。
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(xué)的影響。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的田園生活,并且親自參加了勞動,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,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(fā),因而在崇尚駢儷陳舊文風(fēng)的晉代,能創(chuàng)造出有獨物風(fēng)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,在中國詩歌發(fā)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。他從少年時的“猛志逸四海”,到老年時的“猛志固常在”,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。
他頂著天下人的譏誚,他也不懼,也不愿意讓自己沾染污穢的官場氣息。這樣的氣節(jié),這樣的魄力,或許是我敬仰他的原因。他傳世的名篇《桃花源記》,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、友好相處、沒有種種現(xiàn)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“怡然有余樂”社會的憧憬。當(dāng)然,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,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道、及時行樂、避世消極的東西。但后世歷代的文學(xué)評論家和選家出于自己的階級偏愛,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,認(rèn)為這才是陶淵明詩文的精華所在。
他心里并非沒有這江山,沒有天下黎民。有人說他是逃避,有人說他是怯懦,誰知他是以一己之力為后世的人開辟了一條新路,一條通往內(nèi)心寧靜悠遠(yuǎn)的新路,一條跨越時光千年為人指引的新路。